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將于5月20日-31日舉行。此次科技活動周以“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為主題,旨在重點宣傳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各類科技活動,推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科技成果是產生知識產權的源泉之一,而知識產權是保護科技成果的段。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將科技成果與專利混在一起。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科技成果和專利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機關(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門)認可,在一定范圍內經實踐證明先進、成熟、適用,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其內涵與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基本相一致,是無形資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成果一般分為基礎理論成果、應用技術成果和軟科學研究成果。
基礎理論成果
指發現并闡明自然現象、特征、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的科技成果,成果形式主要包括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等。
應用技術成果
指可用于生產或指導生產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獨立應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成果,主要表現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件等。
軟科學研究成果
指為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而進行的有關發展戰略、政策、規劃、評價、預測、科技立法以及管理科學與政策科學的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軟科學研究報告和著作等。
什么是專利?
專利是指收到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即專利技術。換句話說,只要專利權人申請并取得了專利權,那么在有效期內,該專利都將受到法律的保護,別人要想使用此項專利技術,就必須先取得專利權人的同意。
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這三種專利在保護對象、授權難度、權利穩定性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發明專利
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比如產品發明(如儀器,設備等)和方法發明(制造方法)兩大類。
實用新型專利
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新的技術方案。該產品應當是經過工業方法制造的、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一切有關方法(包括產品的用途)以及未經人工制造的自然存在的物品不屬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
外觀設計專利
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科技成果與專利的關系
科技成果與專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彼此相互協調發展。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科技成果與專利都是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是人們利用自然規律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應用自然的技術。它們同屬無形資產,因而具有同時或者不同時的可傳授性、實施性、應用性和可長期保存性。實施后既能帶來技術的進步,又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利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01科技成果是專利申請的重要基礎
人們創造科技成果的過程,是一個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過程,科技成果是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結晶,這個結晶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它具備了申請專利的技術要素,只要這項技術具備授權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條件,就可以申請專利保護。
02專利是提高科技成果技術水平的前提
專利的一大特點是公開性。凡是申請專利的技術,都會通過專利文獻檢索中心等檢索到國內外已公開的專利申請技術和專利技術。通過檢索專利文獻,并對其進行技術分析和研究,既可以了解到某一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向,又可以了解到那些國家的企業、公司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還可以對比出這些國家企業、公司的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大小。可以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從技術和市場兩個方面尋找技術的突破口,既能避免重復性的低水平研究開發,又能避免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浪費,還能避免侵犯他人的專利權,節省時間,研究開發出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03專利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法律保障
科技成果只是智力資源的創造、應用,而沒有占有,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無償的應用科技成果,成為科技成果擁有者或者合法實施者的競爭對手。專利可以達到對智力資源的創造、占有和應用。因此,要實現對智力資源的占有,就必須將科技成果依法取得知識產權,而取得知識產權保護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申請專利。依法取得專利保護的科技成果,就實現了對市場的壟斷和監督,既有利于成果的實施,又有利于轉讓,能加速成果的產業化。